教材教辅

学术著作

考试图书

实用读物及其它

数字产品

千万别来念法律

  • 作 者:杨智杰 著
  • ISBN:978-7-5620-3640-1
  • 版 次:1-1
  • 开 本:32
  • 装 订:平装
  • 页 数:203
  • 读者对象:法科学生、法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等。
  • 图书状态:上架
  1. 定 价:18.00元

图书详情

    本书为台湾的一名法学博士所撰写,通过他身处台湾地区大学法律圈,耳濡目染、亲身经历了现行律师考试制度对学生和对法学教育的负面影响,介绍了台湾法学教育的荒腔走板,以及批判律师考试对其所造成的严重扭曲。本书可大概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述律师考试对台湾法律教育的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共同笔记文化、补习热潮、学习态度等等,并描述分析律师考试考甲说考乙说与考题设计独门暗器等各种不合理的设计。后半部分则是针对法律服务市场、法律学术等议题,加以分析与批判。这本书洋溢着作者满腔的正义感和对法律人悲哀的担忧。作者的初衷,是想要透过这本书让外人多了解一点法律系、多反省一下律师考试制度的合理性。虽然作者书名定为“千万别来学法律”,但实际上在批判.这些恶风习气的时候,也阐明了作者对律师考试制度的反思和建构,对法学教育的反省和回归,这些对我国大陆沾有类似习气的制度同样具有发人深省的检讨作用。本书值得一品。

自序/1

第一章  司法独夫——引论/1
    台湾地区的法学教育/2
    台湾地区法律学界/6
    法律人的能力与人格特质/10
    市场经济的力量/12
    可信度/13
    开始吧/15

第二章  逐字共笔——实际上课情况/17
    学习环境/17
    共同笔记制度/20
    上课内容/25
    出席状况/28

第三章  台大补习班——整体课程规划/32
    必修课程/34
    学生选课偏好/36
    开课趋势——台大补习班/39
    东吴大学与中原大学五年制法学教育/41
    学士后法学教育的困境/43
    从崇右企专财经法律科到大学财经法律系/45
    结论:课程多样化的瓶颈/48

第四章  补习热一高等补习教育的兴盛/52
    补习班兴起/53
    保成、高点、康德/55
    律师考试派学生/58
    大四不来上课/60
    考研究所的动机/63
    研究所生涯/66
    研究所入学笔试浪费台湾人力资源/69
    替补习班辩护/71

第五章  甲说乙说——律师考试桎梏/77
    重大考试/78
    把六法全书整本背下来/80
    甲说乙说与独门暗器——出题取向学术化/83
    录取门槛/90
    改革声浪与反挫/93

第六章  律师太多?费用过高?——法律服务
    供需失衡/97
    律师收费过高/97
    考取律师的人什么都会吗?/101
    方案一:改变出题内容与方式/103
    方案二:律师考试切割/104
    方案三:干脆法律系毕业就当然成为律师/107
    文凭与证照制度/109
    律师广告/112
    律师自律/114
    平民法律服务/116

第七章  我是冒牌律师/119
    我凭什么担任法律顾问?/119
    我的第一件诉愿案/123
    我的第一件著作权官司/126

第八章  翻译型——传统法学研究方法/133
    没有创新的法学/135
    翻译型法学研究/136
    考试取向的法学期刊——介绍整理型/143
    留学国之争/147
    结论:比较法的出路/152

第九章  王牌大骗子——法学新领域与新
    方法/157
    法学新领域/159
    新研究方法/163
    自我防御体系的法学圈/167
    法律文字通俗化/170

第十章  科举遗毒——法律人的价值观/172
    受扭曲的价值观/174
    自大,心态/176
    法律胜过一切/178
    阶级复制/179
    法律人亡国论/18l
    解读陈水扁/182

第十一章  法学教育的未来/185
    “总统府”人权委员会/186
    放宽考试限制培养多元专才/188
    强制实习培养实务工作者/190
    两阶段考试改革方案/192
    考试答案不公布与大法官的阻挠/194
    老师教学方式上的调整/197
    法学教育的未来与其它/202


自  序

    现在台湾一年有5000名以上的法律系(所)毕业生,但台湾的律师考试录取率,法律规定为8﹪,也就是每年只有约四百人可以考上律师。5000名学生为了挤这400个名额,大二、大三就到补习班补习,放着学校的课不上。很多人毕业后三四年,都不肯出去工作,每天徘徊在补习班和图书馆之间。这些,是台面上光彩法律人的背后,众多法律人的悲哀。我在亲身体验过4年法律系生活、且亲身参与过律师考试后,决定写下这本书。

    《千万别来念法律》这本书,主要是介绍台湾法学教育的荒腔走板,以及批判律师考试对其所造成的严重扭曲。本书可大概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述律师考试对台湾法律教育的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共笔文化、补习热潮、学习态度等等,并描述分析律师考试考甲说乙说与独门暗器等各种不合理的设计。后半部分则是针对法律服务市场、法律学术等议题,加以分析与批判。

    这本书洋溢着我满腔的正义感和对法律人悲哀的担忧。写书的初衷,是想要通过这本书让外人多了解一点法律系、多反省一下律师考试制度的合理性。经台湾“中时晚报”记者杨欣怡帮我做了专题报导后,这本书被炒热了起来。大多法律人都听过这本书,但是看过的人却不多。因而,很多误解、批评、猜疑、打压,都接踵而来。

    当初会想这本书,是因为我大学毕业那年去参加律师考试,考到第二天“民事诉讼”一科时,看到一题“独门暗器”,看完题目我根本不知道它在问什么,当时才真正亲身体验律师考试是如何不公不义。因而决定把笔放下,交卷走出考场。回家后,忿忿不平的心情,慢慢燃烧扩大,最后烧出这本书的构想。后来有人告诉我出那题的老师居然曾经在自己任教的学校泄题,这更坚定了我出书的意志。一年后,历经一波三折的出版过程,终于出了这本书。

    出书后,很多人赞赏我写这本书的勇气,但更多人对我这样的叛逆小子,只有不屑与瞧不起。瞧不起我的人,大多根本没看过这本书的内容,却一直对我有偏见,认为我是法律界的叛徒。甚至,还有许多实质上的打压,都接踵而来。

    但这本书在台湾的出版,仍然有一些正面的响应。例如,据说本书出版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严重、明显的“独门暗器”考题。倘若这真是受本书的影响,也是功德一桩。另外,“考试院”某高官曾私下告诉我,我书上讲的“那个老师”,“考试院”已经认为他行为的确不当,而不再让其出题。知道以上两个正面效应,难道还有人要说“你考上律师来写这本书才有用”这种话吗?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一位老师,就是已去世的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的法治斌教授。透过几位学长转述,我得知法治斌老师在本书出版之后,买了5本,随身带到大陆交流时送给大陆学者。来年,大陆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特别提到了来自台湾的这本小书。我未曾在法老师门下求学,但老师却这般提携后辈,让我非常感激。可惜后来没有机会向他道谢(法老师在2003年去世)。而后来法老师门下的几位学长,也都给我很大的温情关怀。

    对于台湾的律师考试,2006年,台湾“教育部”提出了另一种改革方式,打算将来所有的大学法律系改成“法务系”,其毕业生不能够报考律师,只能考书记官、司法四等、五等考试。而将来只有某些传统大校,可以成立专业法律学院(硕士班),让专业法律学院的毕业生,才能报考律师。这个方案实在太过石破天惊,吓坏了不少法律人,因而被反弹声浪阻挡下来。

    时至2009年,台湾的“考试院”开始推动另一方案,打算从2011年,将律师考试从过去传统的申论题一试定终身的方式,大幅转变为两阶段的考试方式,第一阶段考选择题,录取1/3的考生,第二阶段再考申论题,又录取1/3的1/3,录取名额将提高至11%左右。对于2006年和2009年的改革,本书第十章“法学教育的未来”,会加入最近的讨论与分析。

    虽然我在本书主张,应该学习美国,大幅放宽律师考试录取率,进而避免考试引导教学的问题。但看来短期之内,保守的台湾都不能接受这个想法。但我仍乐观地认为,本书还是能继续发挥作用,引领人思索相关问题。至少,我希望透过这本书,能让读者尽早进行人生规划。

    2009年末,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同仁,邀请我将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出版。并告诉我中国也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我不知道我对台湾问题的思考,能够提供中国大陆读者多少借鉴及反省之处,但我很乐于和中国大陆分享台湾既有的現象。也希望这样的经验,能够激发中国法律界的有识之士,对中国司法考试制度,也进行一些反省。而我也为了中国大陆版,特别新写了第七章“我是冒牌律师”,希望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明,过度严格的律师考试是不必要的。

                                                      杨智杰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