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学科性质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本书的体系构思
第二章 犯罪人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犯罪类型
第二节 认识犯罪人的多维度视角
第三节 犯罪人的特征
第四节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与可能性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类型及其选择
第五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步骤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
第五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实证和测量
第六节 有关犯罪心理结构的学术争论
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一节 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
第二节 我国学者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六章 犯罪心理机制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国外关于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主要理论
第七章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影响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深度变化
第四节 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
第八章 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
第一节 盗窃犯罪心理
第二节 抢劫犯罪心理
第三节 诈骗犯罪心理
第九章 贪污与贿赂犯罪心理
第一节 贪污与贿赂犯罪概述
第二节 贪污与贿赂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
第三节 贪污与贿赂犯罪心理
第十章 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 性犯罪概述
第二节 强奸犯罪心理
第三节 青少年性违法犯罪心理
第四节 女性性违法犯罪心理
第五节 性骚扰行为
第十一章 信仰型犯罪心理
第一节 信仰型犯罪概述
第二节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心理
第三节 恐怖主义犯罪心理
第四节 邪教犯罪心理
第五节 封建迷信犯罪心理
第十二章 情绪型犯罪
第一节 情绪型犯罪概述
第二节 情绪型犯罪的成因
第三节 与犯罪有关的情绪、情感
第四节 情绪型犯罪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第十三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
第一节 智能犯罪心理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第十四章 未成年人犯罪与女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第二节 女性犯罪心理
第十五章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第二节 累犯和惯犯的心理
第三节 职业犯心理
第十六章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一节 群体与犯罪群体
第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三节 一般共同犯罪心理
第四节 团伙犯罪心理
第五节 有组织犯罪心理
第六节 传销群体中的精神控制
第七节 集群行为(犯罪)中的心理互动
第十七章 过失犯罪心理
第一节 过失犯罪概述
第二节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三节 影响过失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十八章 变态犯罪心理
第一节 变态犯罪概述
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
第三节 性变态与犯罪
第四节 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第五节 变态心理犯罪预防及治疗
第十九章 犯罪心理预测与预防
第一节 犯罪心理预测与预防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测
第三节 犯罪心理预防
第二十章 犯罪心理学应用技术
第一节 测谎技术
第二节 犯罪人特征剖析技术
第二十一章 犯罪心理矫治
第一节 犯罪心理矫治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意义和目的
第三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可行性和艰难性
第四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原则
第五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节 犯罪心理诊断
第七节 心理健康教育
第八节 犯罪心理咨询
第九节 犯罪心理治疗
第十节 循证矫正
参考文献
第三版说明
本书付梓与读者见面之日,我们尊敬的老师,中国犯罪心理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政法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本书主编罗大华教授已于2015年11月11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983年,由罗大华教授担任主编的新中国第一本犯罪心理学教材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由此拉开了新中国犯罪心理学学科诞生与发展的序幕。从那一天起,由罗老师构建的学科框架和以犯罪心理结构理论、犯罪综合动因论为主要解释理论的犯罪心理学教材不断再版、不断完善,承担着普及犯罪心理学基本知识,辅助法学与心理学学科体系,指导司法实践的历史使命。本版在修订过程中,主要构架没有大的变动,并且是在罗老师身体力行、带病指导下完成的。
与前版相比,本书的修订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犯罪心理结构的定量性指标进行了完善,提升了测量中的可操作性。
二是对不同类型犯罪特别是性犯罪、青少年犯罪、女性犯罪、变态心理犯罪的内容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修订。
三是重新撰写了第二十一章“犯罪心理矫治”。
四是增加了新的案例、文献链接和参考文献等。
本书的修订工作仍由现在各院校和司法部门从事犯罪心理学教学与实践工作的罗大华教授的博士生、硕士生担纲,我们在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尽最大努力呈现给读者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应用价值的教材。
本次修订工作参与者的章节分配情况如下:
罗大华撰写、陈欢修订:第一、三(部分)、五、九、十二、十四(部分)章;
何为民撰写、姜丽娜修订:第四、六、七(部分)、十七(部分)章;
赵桂芬:第七(部分)、十一、十三、十五、十九、二十(部分)章;
马 皑:第二、十六章;
刘建清:第十、十八章;
郑红丽:第三(部分)、二十(部分)章;
邢红枚:第八(部分)、十四(部分)章;
姜丽娜:第八(部分)、十七(部分)章;
陈卓生:第二十一章。
虽然本版教材已经成为罗大华、何为民老师的学术绝唱,但它同时也是年轻一代的学术序曲。我们有信心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慎终追远、精益求精,并在读者的批评中不断思考和修正。
马 皑
2016年1月10日